【文汇报】泥石流“天然博物馆”-暨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落成

 

    目前世界最大的山地灾害实验平台“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历经八年酝酿、立项、研发,已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联手完成建造,日前在云南东川投入使用。这项科学装置的建成,将揭示泥石流爆发的自然规律,减少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探寻防控的工程问题,提升我国在国际山地灾害研究领域的水平。

    距昆明180公里的东川蒋家沟属于小江流域,位于云贵高原北部,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全长138.9千米,流域面积3043.45平方千米,为我国乃至世界典型的暴雨泥石流区,发育有107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沟,每年雨季都有数十条沟暴发泥石流,有“泥石流天然博物馆”之称。蒋家沟是小江流域内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泥石流沟,流域面积48.6平方千米,主沟长13.9千米,海拔10423269米。蒋家沟泥石流流态多样,过程完整,类型齐全,是世界上泥石流观测实验研究最理想的样地。


如果不考虑危害性,泥石流不失为一种大地上的奇特景观,尤其是这泼墨画般美丽的东川泥石流。

科研人员在泥石流滩检查微震仪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于治理泥石流的迫切需求,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有关单位开始在这里设立泥石流观测点,逐渐建立起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经过几代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该研究站肩负起泥石流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站的职责,永久性开展泥石流的观测和研究,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东川站1号观测楼在2007年被泥石流冲垮

    该模拟实验平台驻扎于蒋家沟内,背靠大海草山,位于大凹子沟右侧。主要是基于科学装置的空间展布、地质安全、交通便利以及经济可行等方面的考虑。“靠近天然泥石流沟,也便于取用‘原汁原味’的泥石流颗粒物质进行实验。”该实验平台项目负责人周公旦说。据了解,整个装置由顶部平台(料箱、储料平台、控制室和顶部蓄水池)、泄槽和出口护坦组成,最显眼的,莫过于长约150米的泄槽。其净宽6米,槽深45米。泄槽底坡采用两个坡度,上段32°,下段16°。与国际上同类型装置相比,该实验平台兼具大规模和可重复性、实验可控性等优势,是全世界山地灾害物理模拟规模最大、自动化监测程度最高、系统数据采集同步性最佳的国际先进的实验平台。

科研人员在高海拔段使用高密度电法仪探测地层

科研人员在使用GNSS接收机

泥石流样本库房

当年成昆铁路的泥石流样本

被泥石流损坏的坝体

    “泄槽开凿方式、各部分的设计参数,都是为了服务实验目标,模拟更为真实的灾害场景,经过严格论证和计算而得出的。”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行政副站长钟卫介绍,实验中,研究人员于顶部开闸投放物料,模拟泥石流发生发展过程。“目前设计的泄槽长度,能保证‘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方便进行试验研究。”除了泥石流,该平台还能实现滑坡、山洪、堰塞湖等山地灾害(链)的模拟。而模拟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灾害形成、起动、运动机理了解得更清楚。

“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

“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站长宋东日在陪同记者考察时表示,泥石流工程防治的“东川模式”就是老一辈科学家在这个区域长期进行研究示范而形成的。模拟实验平台的启用,对泥石流学科研究来说是如虎添翼,将会吸引世界各国的更多科学家到这里来,开展泥石流全过程的基础研究,以及流石流的预测预报、监测系统、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文/图:谢震霖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王蔚


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