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东川站从1961年开始建站,在原东川矿务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及其他相关生产、教学和科研单位人员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下,于198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5个野外开放台站之一,1991年经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检查评议获优胜第一名,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台站;2000年进入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站。
历史阶段
(起止年)
基础阶段
(1961~1971)
巩固阶段
(1972~1977)
发展阶段
(1978~1987)
开放基地阶段
(1988~至今 )
主持单位
东川矿务局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前身)
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参加单位
铁二院、
铁科院西南所、
中科院7个研究所(兰州冰川所、成都地理所等)
东川矿务局
北京大学等
东川矿务局等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科院系统、水科院泥沙所、
云南地理所、日本京都大学、
美国联邦地调局等
主要观测和实验研究项目
降水、流态、流速、泥位、冲淤、样品分析等
降水、流态、流速、泥位、冲淤、样品、分析、冲击力、工程实验等
形成、运动、动力、冲淤、样品实验分析、预报和警报试验、治理试点和效益观测、小水槽实验等
泥石流发生、运动、堆积机理与过程等基础性观测实验、模型实验、预测、预报、警报、综合防治、退化环境修复、滩地开发利用等
主要仪器设备系统
自记雨量计、测流缆道、手工取样筒、经纬仪
自记雨量计、测流缆道、冲出力仪、静切力仪、粘度计、测泥位重锤、经纬仪
遥测雨量计、超声波泥位计、测速雷达、遥测数传冲击力仪、电动铅鱼式泥石流取样器、泥石流地声测定装置等
降雨监测网、超声波测深仪、大型采样缆道及控制系统、静力流变实验分析系统,地声和超声波遥测警报系统、摄像机、全站仪、GPS、冲击力仪、二向力仪、大小水槽、循环实验系统等,正研制自动观测系统等
运动要素
观测位置
红山咀
1965年移至大凹子沟口以下
大凹子沟口以下
大凹子沟口以下
大凹子沟口以上下100米
主要参加人数
6~26
15~23
15~26
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