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站简介

     (一)台站定位

东川站始建于1961年,位于云南省东川区绿茂乡蒋家沟境内。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及其他相关产、学、研单位三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下,198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5个野外开放台站之一,1991年经检查评比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台站(1991经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检查评议获第一名),2000年进入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站(试点站)。进入试点站后,在科技部大力支持的基础上,2002年又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建设项目支持,东川站的观测、实验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办公和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06年通过科技部的全面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野外台站。

东川站是目前国际上观测历史最长、观测项目最全、观测实验设备和基础设施最完善的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东川站成立以来,最长观测数据系列达50余年,奠定了我国的泥石流学科基础,在泥石流减灾理论和技术方面创立了针对不同对象的泥石流综合减灾模式,为我国泥石流减灾做出了难以替代的突出贡献。

东川站所在的小江流域位于云贵高原北部,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全长138.9公里,流域积3043.45平方公里。小江流域为我国乃至世界典型暴雨泥石流区,发育有107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沟,每年雨季都有数十条沟暴发泥石流,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泥石流天然博物馆,是泥石流研究与防治的理想基地蒋家沟是小江流域内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泥石流沟,流域面积48.6平方公里,主沟长13.9公里,海拔1042~3269米。蒋家沟泥石流流态多样,过程完整,类型齐全,是世界上难得的天然泥石流观测实验研究最理想的基地。

东川站的定位是: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地震灾区的减灾需求,以西南山区为主要研究区,针对泥石流灾变全过程以及与环境互馈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泥石流形成机理、动力学模型、物质输移和地貌响应以及异常地质事件和极端气候下的发育规律和成灾机制,探索泥石流岩土和生态工程综合调控原理和优化措施,发展可靠的泥石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报技术。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安全和区域减灾的急切需求,为山区人口与公共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二)台站主要研究方向

东川站的领域方向为地球物理与自然灾害研究。目前虽然山地灾害学科框架现在已经逐渐形成,在方法、理论和技术上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体系。但是,在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技术、综合减灾原理与技术学科方向上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比如缓变性和突发性灾害链生机理和转化临界条件、高可靠性的山地灾害预警方法、大规模灾害事件关键动力过程、生态演变过程及对灾害的抑制作用、以及生物防治技术的定量评估等。因此,针对山地灾害学科中这些关键的科学问题,通过在蒋家沟及小江区域开展山地灾害-水文过程-生态环境的综合观测,重点在以下三个领域方向开展系列研究:

1)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山区小流域水-土-生相互作用机理与泥石流形成和汇流过程;小流域洪水产汇流机理和模型;浅层滑坡形成动力过程;山地灾害运动、输沙、堵江机理与山区河流演变规律;山地灾害链生过程与临界条件。

2)山地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测预报:山地灾害监测方法与技术;山地灾害预测理论与方法;山地灾害预报模型和预报判据;山地灾害预警临界阈值与预警技术。

3)山地灾害综合减灾原理与技术:泥石流防治的土木工程和生态工程优化配置;山地灾害链防治理论与技术;水土流失(沟蚀崩塌)防治技术;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气候变化条件下山地灾害活动趋势与危险性评估;山地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