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山地所研究生来站开展生态-岩土工程措施协同减灾实验研究

  泥石流沟道是泥石流减灾工程布置的重要区域之一。拦砂坝作为最常见的防治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拦砂坝运行期间需要频繁的清库维护,大在经济和环境上并不够友好。如果不及时维护,淤满的拦砂坝调控泥石流作用衰减,增加了泥石流的致灾风险,还可能造成拦砂坝自身破坏并引发链生灾害。岩土工程措施受气候影响小、见效快,但减灾功能衰减快,维护繁琐且成本高;生态工程措施受天气气候影响大、见效缓慢,其减灾作用作用在3至5 年后才可逐步显现。近年来,小江流域、安宁河流域、九寨流域和大盈江流域的泥石流防治研究表明生态与岩土工程协同配置可显著增加减灾效益。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岩土工程措施和生态工程措施成为研究者较为关注的科学问题。

  2023年8月20日至8月28日,成都山地所博士研究生王喜安来站展开生态-岩土工程措施协同减灾实验研究。实验旨在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岩土工程措施(拦砂坝)调控泥石流运动和冲淤作用的演变、生态工程措施(银合欢林和香茅)调控泥石流运动和冲淤的作用及其演变以及生态-岩土工程措施的协同增益作用。主要开展了拦砂坝+银合欢林组合和拦砂坝+香茅组合对泥石流的调控作用,以及在拦砂坝破坏后拦蓄泥沙的再启动问题。实验中采用泥位计、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双目摄像机等设备记录了泥石流流量过程以及地貌演变过程,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后续将基于实验数据分析并构建岩土工程措施(拦砂坝)减灾功能演变模型、生态措施(乔木林和草本植物)减灾功能评估方法和沟道生态-岩土工程措施优化布置的方法。
  

 


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