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员总体情况
台站现有39位固定人员,其中研究员18名,副研究员9名,高级工程师4名,其中35至50岁人员32名,占比77%,研究人员专业以自然地理学、岩土工程、水利工程为主,同时还包括地质学、水土保持、道路与铁道工程、流体力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等专业。
(二)学术带头人简介
崔鹏,男, 1957年8月出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等研究。现任中巴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题联盟——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ANSO-DRR)共同主席、联合国减灾署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川藏铁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线站总体组副组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世界水土保持协会“杰出研究者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和奖励。
陈晓清,男,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成都山地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泥石流形成基础理论、山地灾害防治研究。主持和参加了近4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泥石流演化趋势预测分析、重大泥石流减灾原理及关键技术、堰塞湖评估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撰写专著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4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2009,排名第7)、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2010年获第七届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2010年被评为第九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012年获中科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15年入选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欧阳朝军,男,1982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山地自然灾害与工程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滑坡、泥石流灾害动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人工智能、InSAR等各种数值方法的编程和算法研究。在国内首次运用颗粒物质流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量纲分析的数学方法,揭示了天然泥石流中颗粒物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随流态的变化规律,科学地区分了阵性流和连续流,并进一步揭示了泥石流颗粒分选的机理,精准刻画了灾害体失稳-流动-堆积的演进路径和致灾范围,为此类重大地质灾害的风险分析、防治工程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胡凯衡,男,1976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泥石流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建立和发展了多尺度多目标的泥石流风险分析方法和模型,基于动力学过程的泥石流风险定量分析方法,以及震后泥石流的风险动态变化和评估方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3年),第十二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俄罗斯地理学会第二届国家地理“水晶罗盘”奖(2014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和第六届理事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第七届委员,国际AGU、EGU、AAG和ICL会员。现任《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七届编委, SCI期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编辑和编委会成员。
周公旦,男,1982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山地灾害动力学及综合防控研究。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及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育计划”;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青年百人计划”并荣获国际地貌学会“优秀青年地貌学者奖”(IAG/AIG GRANTS for Young Geomorphologists,全球共20位获奖者);201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5年评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20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宋东日,男,1987年出生,博士,研究员,东川站副站长(主持工作),中国水保学会滑坡泥石流防治专委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动力学机理及生态—岩土减灾关键技术研究。2020年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主持和参与基金委、中科院美丽中国、青藏二次科考等项目10余项。以生态—岩土减灾为主线在JGR: Earth Surface、Engineering Ge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Google学术总引用1800余次,授权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中国专利9项、美国专利3项,获香港工程师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担任SCI期刊Landslides编辑、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编辑、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副主编,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海外评审专家。
郭晓军,男,1985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主要从事泥石流形成过程和监测预警预报研究,在云南、四川、西藏等西部山区开展大量野外监测工作,阐明了水力类和土力类泥石流的形成特点,提出了源地土体随机补给-流域水土“概率耦合”和跨尺度的汇流过程理念,揭示了流域尺度泥石流形成过程。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国家重点研发等重大项目10余项。获2022年“中国水土保持青年科技奖”和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资助。
谭锡斌,男, 1985年出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构造-水系相互作用”研究,提出计算分水岭迁移速率的新方法,提出量化构造、气候等因素对分水岭稳定位置影响的新公式,提出响应正断层活动的两种分水岭迁移模式,提出都江堰内凹形成的外动力机制解释,首次揭示出响应断层走滑运动的分水岭迁移规律。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四川省“峨眉计划”科技人才项目资助,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约20篇,其中 SCI 论文 15篇,EI 论文 3篇,发表在EPSL、Geomorphology、Tectonics、JGR-Solid Earth、Tectonophysics、Lithosphere、JAES、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质、地学前缘等杂志。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优秀科研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二等奖。现任《Earthquake Science》编委、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三)学术委员会组成
东川站学术委员会由我国地学、工程学领域著名专家组成,主任委员由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研究员担任,8位委员分别来自自然地理、地貌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岩土工程学等领域。学术委员会任期5年,主要负责审议并指导野外台站的研究方向、观测实验研究目标、重要学术进展等关键事项,为台站的科学研究和观测工作提供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