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阶段
(起止年) |
基础阶段
(1961~1971) |
巩固阶段
(1972~1977) |
发展阶段
(1978~1987) |
开放基地阶段
(1988~至今 ) |
主持单位 |
东川矿务局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前身) |
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
参加单位 |
铁二院、
铁科院西南所、
中科院7个研究所(兰州冰川所、成都地理所等) |
东川矿务局
北京大学等 |
东川矿务局等 |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科院系统、水科院泥沙所、
云南地理所、日本京都大学、
美国联邦地调局等 |
主要观测和实验研究项目 |
降水、流态、流速、泥位、冲淤、样品分析等 |
降水、流态、流速、泥位、冲淤、样品、分析、冲击力、工程实验等 |
形成、运动、动力、冲淤、样品实验分析、预报和警报试验、治理试点和效益观测、小水槽实验等 |
泥石流发生、运动、堆积机理与过程等基础性观测实验、模型实验、预测、预报、警报、综合防治、退化环境修复、滩地开发利用等 |
主要仪器设备系统 |
自记雨量计、测流缆道、手工取样筒、经纬仪 |
自记雨量计、测流缆道、冲出力仪、静切力仪、粘度计、测泥位重锤、经纬仪 |
遥测雨量计、超声波泥位计、测速雷达、遥测数传冲击力仪、电动铅鱼式泥石流取样器、泥石流地声测定装置等 |
降雨监测网、超声波测深仪、大型采样缆道及控制系统、静力流变实验分析系统,地声和超声波遥测警报系统、摄像机、全站仪、GPS、冲击力仪、二向力仪、大小水槽、循环实验系统等,正研制自动观测系统等 |
运动要素
观测位置 |
红山咀
1965年移至大凹子沟口以下 |
大凹子沟口以下 |
大凹子沟口以下 |
大凹子沟口以上下100米 |
主要参加人数 |
6~26 |
15~23 |
15~26 |
25~35 |